找到相关内容133篇,用时9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入行论释·善说海 讲记(47)

    )分三:一、护戒之方便法——护心;二、护心之方便法——护正知正念;三、教诫结合相续而精进。   己一(护戒之方便法——护心)分二:一、略说;二、广说。   庚一、略说: 欲护学...

    著:无著菩萨 译讲:索达吉堪布

    |入行论|善说海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7/02/1638367991.html
  • 宋代禅宗丛林组织制度辨析

    ldquo;药石”这一细微戒律持守外,对戒律的重视是宋以后禅林中的普遍现象,这一点与唐代禅宗的精神已有很大差异。《禅苑清规》“护戒”曾特别强调戒律的重要性:“...依金口圣言,莫擅随于庸辈。”而《禅苑清规》卷一“受戒”、“护戒”,将戒律列于清规之首,可见对戒律的重视。又有“诫沙弥”...

    湛如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263151579.html
  • 僧伽戒律系列

      五、令其充分了解具足得戒的主客观条件,并熟悉运心观想的内容与缘境广狭。务使彼等皆能于登坛作法之际,如法作观,感发大乘上品无作戒体,以为未来一切修行作基。  六、诱发戒子学戒、护戒的热忱,从而达到“...戒相的寻讨、厘清为主,对于戒律中的功德、效益与恭敬、护持等概念,反而较少论及。然而在戒律普遍未受重视的今日,其实对于学戒、持戒、护戒等方面的理解和认同,其重要性往往相对的比戒相的研究更为迫切。依于以上者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053355761.html
  • 虚云禅师戒淫法语

    悬隔,一失足成千古恨。如救头燃,严守律仪,如保护渡海浮囊,不容有一点破损。   ○ 受戒后,要谨慎护戒,宁可有戒而死,不可无戒而生。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...

    虚云禅师

    戒淫|虚云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7/04/0823401307.html
  • 密宗法义精要(六):依止善知识

    ,四摄齐修者,正为皈依之相。其次戒行清净,大小显密,圆融无碍,具四摄者,亦可依止。最胜密法说:“如灌顶传承不断桥者(即传承次第未中断),护戒清净,三门妄念少,慈悲心重者,可依。&rdquo...

    西藏根桑泽程仁波车

    密宗法义精要|皈依|善知识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8/09/10485129768.html
  • 虚云老和尚戒律思想与实践初探

    不灭。”正因为这样,虚老和尚对于学人的守戒护戒谆谆教导说了不少,反复告诫他们“护戒如浮囊,不可破裂,否则丧身失命,被烦恼罗刹所吞没矣!”虚老和尚的这番话语,对于佛门弟子来说,当是良言真律,应当引以为戒的...

    云池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432341004.html
  • 阿含经上的“道”

    rarr;爱→取→有→生→老死→苦→信→护戒→不悔→喜→定→见如实、知如真→厌&...

    杨郁文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73252957.html
  • 《阿含经》上的“道”

     3。无明→行→识→名色→六入→触→受→爱→取→有→生→老死→苦→信→护戒→不悔→喜→定→见如实、知如真→厌→无欲→解脱→涅槃(中阿含五五经)。  4。综合中阿含五十二经、四十五经、四十九经、一九五经...

    杨郁文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005667416.html
  • 浅释“以戒为师”及其时代意义

    他们在财色面前往往不堪一击。由此可知,如果没有戒律防护,佛弟子的行为就没有准则,法身慧命就失掉保障;如果没有持戒修行的佛弟子,如法如律的僧团也就不复存在,佛教也就名存实亡。护戒如护眼珠,佛法能否久驻世间...

    张春蕾 夏和生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012767449.html
  • 精进蠡测谈

    难耐,汲起水就喝;而另一比丘见水有虫,为护戒而宁丧身,死生忉利天上,先到佛所闻法而得法眼净,饮水比丘后至见佛。佛对他说:“痴人,汝不见我,谓得见我。彼死比丘,已先见我。若比丘,放逸懈怠,不摄诸根,虽共...

    顿 远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455469775.html